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不知不覺中就展開了。自2018年6月,總書記提出了這個論斷後已經4年了,回頭來看發生的種種事情,突然發現這個「大變局」已經悄然展開。
就在昨天,安倍在奈良演講時中槍不治身亡,使我突然意識到,可能這個世界的大變局早已開啟,而我還渾然不知。回顧前幾年發生的種種,不知道美國的超計算機和智庫有沒有計算到情勢已經發展到了如此地步。
我雖然討厭日本,但是安倍這樣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身亡,東亞是否會像東歐那樣,在老一輩的歐洲政治家退位後,換上來了一批不懂政治的素人,大規模加速了俄烏戰爭爆發。東亞的戰爭概率已經悄然提高了N倍,接下來我梳理一下這個問題。
時間線上看「大變局」
2018年6月,首次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論斷
2018年7月,中美貿易戰正式爆發
2019年8月,中美貿易戰進入到白熱化階段
2019年12月,新冠病毒開始流行
2020年1月,歐盟正式批準了英國脫歐
2020年8月,安倍晉三辭職
2020年11月,拜登贏得大選
2021年1月,拜登宣誓就職
2021年2月,緬甸政變
2021年5月,巴以沖突繼續激烈沖突
2021年8月,塔利班控製阿富汗全境
2022年2月,北京冬奧會開幕
2022年3月,俄烏克沖突開始
2022年5月,斯裏蘭卡總理辭職,國家破產內亂
2022年7月,歐佩克秘書長神秘死亡,安倍晉三被槍殺身亡
世界的政治大事件越來越密集,從2018年提出到現在,新冠疫情也確確實實加速了這個進程,使得世界各國不得不提前很多時間來面對在有限資源下的激烈沖突和對抗。
安倍之死:亞太戰爭風險劇增
2022年7月8日,安倍晉三在奈良街頭演講時被槍擊,後不治身亡。繼本月歐佩克秘書長巴爾金多神秘死亡後,英國總統約翰遜宣布辭職之後的又一起全球重大的政治事件。巧合的是,上一個被刺殺的日本首相卻是安倍晉三的外公:岸信介。
拋開娛樂化的調侃和民族仇怨,更需要知道的是,安倍死後對整個世界的格局影響。因此昨天我發朋友圈明確了一個觀點:安倍死後,亞太地區戰爭風險成倍增加。
在我看來,安倍其實是個合格的政治家,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左右逢源,兩邊要好處,發展日本自己,於國家來說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但是近幾年美國連續受挫,經濟通脹爆表,左右騎墻的做法可能已經不能得到美國的認可。
雖然我沒有證據證明,安倍之死背後是美國指使,但是此次事件最大的受益者卻是美國和日本政壇的親美派。安倍的清河會是日本國內一股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此次身亡,使得他的對手將來能夠減少了一個大敵。從中美關系上,其他政治人物也很難抗住美國的壓力在中美之間進行博弈與鉆營。
最終就是,日本在政治上全面倒向美國,成為中美在臺灣、南海角逐的馬前卒,甚至成為戰場。如果美國控製了日本政壇,則中日、臺海關系將在未來迅速惡化,發生熱戰的概率將大大增加,我收復臺灣的而美日插手的概率也大大增加。我國同時將喪失了一個解決臺灣問題的一個合適的機會。
俄烏戰爭仍在持續中,至於什麽時候結束,可能連普京都不知道。全世界經濟都在下滑之中,我國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如何應對美日澳等國家的圍追堵截並實現國家統一,是安倍身亡後又一個提高難度的重大挑戰。
安倍經濟學的成敗
2013年4月,安倍再次上臺後,開啟了超級QE。通過日元貶值、大規模印鈔的方式,帶動國內出口強力反彈,通脹提升。同時降低企業稅率、提高消費稅率,日本股市大幅上漲。
同時安倍想借助奧運會,將日本的大量的產品大量出口,然而一場新冠疫情把安倍的算盤直接打碎。日本政府債務大幅增長,在2020年達到了GDP的2.25倍。
在歐洲已經深陷俄烏戰爭,通脹報表的同時,美國的通脹也創出新高,美聯儲必然也需要加速收緊貨幣政策,日本能否持續維持經濟的增長並維持政府債務呢?如果日本政府超高的債務崩盤,則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什麽樣的沖擊?都是未知數。
安倍的經濟學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失敗的,但筆者認為,安倍這一場豪賭其實是快要成了,一場疫情打回解放前,只好稱病辭職,把爛攤子扔給了下一任,自己背後遙控。但是這次命喪黃泉,一切的政治抱負均已歸零。
對我的啟示
因新冠疫情持續3年後,世界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度越來越高,越來越讓人猝不及防。在地球逐漸走向了「亂紀元」的同時,我作為個體該如何應對這個紛亂的挑戰呢?
亂世,既是災難也是機會,也只有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才能有90後和00後一代的新的機會。我不應該只做一個時代的看客,或許也做不成單純的看客,而是躬身入局,在這個即將到來抑或是已經到來的「大爭之世」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或許,原來需要10-20年之後的事情,將會提前到未來3-5年,我也許堅持的長期主義也將逐漸提前。從現在開始,布局我的未來5年的位置。
但是從時間線上來說,2022年的現在,是開啟布局的好時機,但行動上,還是要等到2023年春節後更為合適。畢竟10月份的會議才能確定未來的路線,明年的兩會才能確定最新的政策。在此期間,還是那句話:猥瑣發育,別浪。多出去走走,多見見朋友,多聊聊天,才是這個時間點最好的選擇。
選擇好3-5年後的一個賽道,無論是新能源、製造業還是「專精特新」的建立,選擇好自己的路並在現在為這個目標,開始埋上一顆種子,待到3-5年後可以生根發芽,終有機會可以成長成為一棵茁壯的大樹。